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我国经历过粮食供给短缺无米为炊之痛,屡逢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、粮食价格的涨涨跌跌,还不时受到世界粮食危机的冲击,但是都能化险为夷,保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。“这是由于我国建立起数量充足、质量良好、调度有序、覆盖全国的粮食储备体系,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,才能从容应对自然灾害,抵挡国际粮食危机的影响。”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军说。
据了解,我国粮食仓容总量达到6.7亿吨,无论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个中央储备粮库和政策性粮库,还是地方储备粮库,粮食数量充足,质量良好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短缺状态,粮食底子薄,没有周转回旋余地,稍有灾害就有断粮之虞。改革开放以来,粮食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,粮食生产不断取得丰收,从供给短缺转为基本自给,丰年略有盈余,为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创造了条件。1990年,我国抓住粮食丰收的机遇,建设国家专项粮食储备,实行国家集中有效管理,以丰补歉,调剂余缺,正式建立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储备新制度和新体系。
国家在建立中央储备粮食体系的同时,也积极推进地方粮食储备建设。特别是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浙江、福建等粮食主销区,不断深化与粮食主产区的合作,甚至在产区建设粮库,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。目前,我国已经建立起中央、省、县(市)三级储备体系,建立起运转高效、管理规范的粮食储备制度和体系。
储粮千日,用粮一时。储备粮的政策目标就是赈灾、稳市、恤农。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建立以来,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协调行动,经受住了1991年淮河全流域大水灾、1993年至1994年通货膨胀、1998年特大洪灾、2003年非典、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、汶川特大地震、世界粮食危机等自然灾害、粮食危机的冲击,一次次化险为夷,保持了粮价的总体稳定,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。